七月的风带来了2025年暑期档的序幕,原本大家都期待这将是一场属于华语电影的盛大狂欢——整整12部新片同台竞技,其中不乏备受瞩目的重磅作品。可现实却冷酷地泼下一盆冰水,国产电影阵营意外地集体失利,最终票房桂冠被好莱坞巨制《侏罗纪世界重生》夺走。在这股低迷潮中,最令人震惊与惋惜的,是陈思诚导演携手“百亿女主”打造的悬疑大片《恶意》。
市场的严酷表现在票房数据上淋漓尽致。截止7月5日上午9点,《侏罗纪世界重生》仍旧如远古巨兽般稳坐单日票房冠军宝座,凭借近30%的排片占比,囊括了超过40%的票房份额,上座率遥遥领先。在国产影片如《恶意》《无名之辈2》表现疲软的背景下,业内对《侏罗纪世界重生》的总票房预估悄然从5亿跃升至7亿。
展开剩余83%反观国产阵营,形势令人担忧。被寄予厚望的“暑期档救市”之作《恶意》,上映9小时后票房仅395万,这一数字对于宣称投入超过2亿的电影而言,无疑是灾难级的打击。更糟糕的是,排片比例接近20%,位列国产片之首,票房占比却惨淡至不足9%。这种“排片票房倒挂”是市场发出的严重警示,显示影院为其预留了黄金位置,但观众却用冷漠回绝,甚至不如动画《名侦探柯南》和赛车电影《F1狂飙飞车》。即使算上前期两周大规模点映,《恶意》累计票房也仅有3748万。以当前“断崖式”下滑趋势,回本成疑,更遑论盈利。
曾经创造票房奇迹的《无名之辈》续作《无名之辈2:否极泰来》表现更为惨淡,9小时票房仅212万,上座率在同期影片中垫底。口碑分化激烈,加上“一部续集拆成两部拍”的策略(今年还有刘德华主演的《无名之辈:意义非凡》),显然透支了观众的耐心和信任。昔日的黑马,今天恐怕连破亿都难以实现。
这其中最值得探讨的是高昂成本与明星效应到底是票房的灵丹妙药,还是负担沉重的毒药?《恶意》的惨败将这一老生常谈却尖锐的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:动辄数亿元的制作费用究竟花费在哪?网友们质疑剧情简单的现代片为何要耗资2亿,业内解释常常指向“明星片酬”。正如《囧妈》2.2亿成本中,徐峥一人的酬劳高达8700万,这也解释了近年来不少电影如《热辣滚烫》《满江红》场景简陋却造价不菲。
陈思诚和张小斐的“双百亿”组合在宣发阶段被视作强力保障。然而市场的冷酷反馈似乎昭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——“名导 明星”的黄金公式是否已经失灵?当观众日益关注剧本质量与观影体验时,昂贵的明星片酬到底是电影品质的保证,还是压垮电影的最后一根稻草?这道问题亟待电影业界与观众共同深思。
陈思诚曾被誉为“最懂观众的导演”,他对市场节奏把握精准,尤其擅长悬疑题材。2023年监制的《消失的她》将悬疑和女性议题巧妙融合,斩获35亿票房,成为现象级作品。基于此,人们理应对其亲自执导、搭档百亿女主的《恶意》抱有更高期待,视其为《消失的她》的升级版。
然而,《恶意》的口碑崩塌出乎意料。若说《消失的她》成功在于背景设定于法外东南亚,使得极端剧情看起来合理,那么《恶意》的最大弊端正是“脱离现实”。评论和观众反馈中最常见的词汇是“不接地气”和“傲慢”。影片中警方角色几乎隐形,官方机构缺位,舆论轻易被操控,剧情几乎只围绕几位主角的层层反转运转。
这种“反转为反转”的叙事设计让影片陷入死胡同。一次惊喜反转令人震撼,三次带来刺激,五次、六次甚至更多反转则只剩下疲惫与麻木。《消失的她》是极致的爽片,《恶意》则更像一个过于精致却脆弱的童话,不再体现对观众心理的洞察,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“炫技”和自我陶醉,仿佛在宣称:“唯有我们电影人能洞察真相,拯救一切。”
从2024年成本5亿票房3.34亿的《解密》,到2025年暑期档惨败的《恶意》,陈思诚遭遇“两连败”,这不仅是个人的失败,更是电影市场发出的警示。连擅长捕捉商业元素的导演都“翻车”,是否意味着观众口味发生了根本变化?或许观众已经厌倦了依靠社会热点与强行反转堆砌的所谓悬疑大片,他们渴望更真诚的故事、更扎实的人物塑造和更动人的情感。
而创作者若仍旧迷信大数据和流量密码,观众早已悄然走远。这个暑期档的寒潮,或许是中国电影人的一次集体觉醒。市场低迷并非观众抛弃电影,而是拒绝那些不尊重他们智商与情感的作品。《恶意》的失利,反而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当前创作环境的浮躁与短视。
当最大的遮羞布被无情撕下,虽然尴尬难免,却也为中国电影的重塑提供了刮骨疗毒的契机。这阵冷风,比虚假的繁荣更值得珍惜,也更可能引领华语电影走向更加成熟和真实的未来。
发布于:福建省炒股入门与技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